未來歐洲專利制度發展面向及「歐洲專利論壇」演說紀要
2007/07/17 國際為慶祝「世界智慧財產權日」註,歐洲專利局在4月18至19日舉行的「歐洲專利論壇」會議中發表探討未來20年歐洲專利制度發展面向的計畫“Scenarios for the future”。此計畫係源自2004年3月Alain Pompidou教授要接任EPO局長時,體認其承擔之角色而提出的一個專案計畫。鑒於各類新技術的出現、新經濟體(尤其是亞洲)的崛起、以及公司和發明人行為的轉變,現行專利制度的平衡性已受到威脅,同時,社會大眾在未來的智慧財產保護被詳加審視下,亦更日益瞭解專利相關議題。該計畫在3年中訪問了150個各領域(包括科學、企業、政治、倫理、經濟和法律)代表性人物,聽取他們的意見,經40位EPO人員彙整、分析,找出一貫的思維和概念,勾勒出在商業、地緣政治、社會和技術方面,可能影響未來專利制度的關鍵因素和重大挑戰。該局已在其2007年4月重新改版的網頁中設立專區刊載會議討論摘要,並陸續刊出研究結果相關內容。
德國總理梅克爾(Angela Merkel)演說
德國總理梅克爾在4月18日會議的演說中強調專利對創新的重要性,認為鼓勵創新和保護專利是歐洲的兩項主要挑戰,並呼籲在加快歐洲專利制度改革時,亦不能犧牲品質;她敦促歐洲國家應共同合作,實現共同體專利,並指出在去年的聽證會上各公司與機構提出2,500個意見,已經確立了改革的架構。目前一個專利的翻譯費用約占全部費用40%,梅克爾說,她和司法部長Brigitte Zypries會竭盡所能促使《倫敦協定》早日實現;另亦表達對《歐洲專利訴訟協定(European Patent Litigation Agreement,簡稱EPLA)》的支持。
歐盟執委會(EC)副主席Günter Verheugen演說在4月19日的會議中,歐盟執委會(EC)表達對儘速採行歐洲共同體專利(Community patent)的支持,EC副主席Günter Verheugen說:「目前歐洲企業面臨無與倫比的全球性競爭,但是以20年的專利權期限來說,歐洲專利制度的花費比美國和日本貴9倍,令人無法接受」。他認為歐洲在全球化經濟中向前邁進的關鍵在於品質導向的創新,「不要以為現今的創新可以出自幾千個各別的愛因斯坦發明,創新需要加以組織與管理,同時要有一套合宜的專利法規架構」。現行的歐洲智慧財產(IP)保護制度不夠完善,IP意識缺乏、取得保護的程序繁複且費用高昂、對專利申請案揭露規定的疑慮、以及執法問題等,乃是許多企業不尋求智慧財產保護的原因。90%的歐洲中小企業員工少於10人,專利費用對大多數公司來說都是一大負擔,因此EC副主席認為支持歐洲經濟發展,就要所有《倫敦協定(London Agreement)》締約國都批准該協定,並建立一套歐洲專利司法制度,才能快速實現共同體專利,他推測可在5年內達成。
註:為提升大眾對專利、著作權、設計和商標的認知,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(WIPO)於2000年將4月26日訂為「世界智慧財產權日(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)」。
2007/6/1